[閱讀]身為父母的疑惑系列:怎麼教怎麼養的書籍推薦—岸見一郎的<不教養的勇氣>

繼上次的好書推薦之後,終於又出現一本JC的心動好書–岸見一郎的<不教養的勇氣>。雖然自己本科學的是教育,多數的時間卻在教別人,等到自己成為了母親這個角色,人生中的課題又多了一項「自己小孩的教養」,越來越感受到教養孩子的過程就像是另一種學習,無時無刻都在考驗家長的決策和判斷力,自己學的教育理論在實際運作的時候,並不一定管用。這本岸見一郎的<不教養的勇氣>點出幾項父母親們在教養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和觀念上需要作出的轉變。文字不多,內容淺白易讀,可以輕鬆就讀完。

[閱讀]身為父母的疑惑系列:怎麼教怎麼養的書籍推薦—岸見一郎的<不教養的勇氣>

首先,最欣慰看到的論點就是「教養不是件全然愉悅的事情,而我們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我們必須透過學習了解自己的孩子,且更重要的是,身為父母,也需要面對自己的脆弱」。因為有疑惑,自認為也看過坊間不少關於教養的書籍,難得有本書能夠納入我的收藏清單,趕緊跟大家分享我的重點摘要。

重點分享

一、尊重孩子是和自己平等的個體

成為父母之後,很容易不經意和孩子的互動產生權力不對等的情形,輕易地自認為懂得比孩子多,以命令的語氣交辦孩子應完成事項的時機好像也不在少數,特別是自己又有事情同時在忙的時候,命令句和責備句很容易佔據自己和孩子之間的對話,最後不意外就是落得兩敗俱傷的下場(在我們家之前常上演媽媽和小孩斷交的情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才反思自己在課堂中時時提醒自己要尊重每個學生都是獨立自主的個體,但在家裡卻沒有真正落實這樣的理念,當轉念提醒自己,孩子就算年紀再小,仍是一個需要被尊重的個體的時候,彼此之間的對話模式也轉變為具有更多討論空間選項時,認真覺得生活中多了一個可以商量事情的朋友,沒有彼此誰配合誰的問題。就作者的說法,這是因為孩子在事件中有了「參與感」。想想也對,就好比身為大人的我們如果在會議中總是遇到「反正不管如何表達意見也沒用」的情況,久而久之,雖然我們不會明目張膽的搗蛋,但再也不會專注於台上在講什麼就是了,可見得參與感是很重要的事情。

二、別把怒氣當作要脅孩子聽話的手段

家有小孩的都會知道,要不生氣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情!(因為生活中有太多事件都能踩到媽媽的怒點,像是前陣子清理家裡,發現天花板間接照明的夾層竟然藏了好幾雙童襪~想也知道是哪個搗蛋鬼的傑作)。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讀過不少名言佳句,例如,「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之類的經典,是的,所以換個角度想,我真的蠻常被孩子懲罰的。回想為什麼動怒的原因,似乎都是因為孩子不「順從」自己的意見,那麼,孩子為什麼不順從我們的意見,非要唱反調不可?本書作者提出「沒有人天生就想要討罵」(雖然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多次想過小孩是不是天生討罵這個問題),不過,觀察幾次的結果發現,孩子其實更多時候是透過不同的行為模式試探父母,不管是什麼方式,都是想要吸引父母親的注意。透過責罵的方式嚇阻孩子的某些行為,確實是很快可以看到效果,不過卻無法持久。根據本書作者的想法,關鍵點應該在「教孩子表達」,要讓孩子知道他們也得讓父母了解他們的訴求是什麼,不過,更重要的是,父母親瞭解孩子的訴求之後,需要抱持著真正尊重孩子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三、改變自己和孩子對話的語句「請幫我……,我會很高興喔」

這句金句我最近經常用,這段日子以來,刻意換掉命令句,改採用「請幫我……,我會很高興喔」祈使句的句型和孩子相處之後,發現非常有效!當然,孩子也可能會有拒絕請求的時候,但是自實驗這段期間以來,就算孩子偶爾會有拒絕的時候,但他會提出理由,像是「媽我正在忙耶,你可以等我一下嗎」,我發現,多給孩子一點時間,最後孩子還是會達成你希望他完成的事情。不得不同意作者說的:「找到對的方法,就能從情緒中解放」(頁70)。當和孩子相處過程中命令句減少了,氣氛也歡樂許多。

四、教養並非在打罵和讚美之中二選一

看了不少理論也都知道打罵教育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但讚美總該是了吧?作者卻提出比較特別的觀點:「讚美的壞處。」作者認為,當孩子依賴父母的讚美(或者為了得到讚美)才做某事的時候,就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且如果結果不如預期的時候,就會變得不願意再挑戰難題了。作者也指出,讚美就是一種評價,如果我們把孩子看成是跟我們平等的個體的時候,應該是以尊重的態度跟孩子相處,而不是上對下關係中才存在的「評價」模式共處。如果讓孩子習於依靠他人的評價生活,最終可能會導致孩子無法活出自己的人生,總是活在他人的期待之中(為了符合他人的期待,得到讚美)。與其使用「讚美」的模式,例如,「你好乖」、「你好棒」,反而改成跟孩子說「謝謝」,甚至是「你幫了大忙」會更好。也就是讓孩子覺得他是有價值的人,能接受和喜歡自己。這陣子改掉自己很愛用的「你好乖你好棒」,改成「謝謝」後,發現孩子反而會更自主做好更多事情。

五、多一點「加法」的人生態度

有沒有發現我們習慣用扣分的態度對待人生?對孩子更是不小心就會如此。某些事情乍看之下是缺點,換個角度看,其實也可以是優點。書中提到一個例子,有些孩子會被指責做事「沒耐心」,看一本書看到一半就換其他本,作者卻將這個行動詮釋為孩子「做事很果斷」,如果發現這本書的內容不好看,可以毫不猶豫就換一本書,身為大人的我們,就算遇到應該果斷的時刻,可能還無法像孩子一樣。如果我們從正面的角度看待孩子,孩子對自己的看法也會改變。特別是要把「孩子能好好活著」當作是起點,只要能夠活著一起生活,看似平凡普通,已經是非常喜悅的事情。

六、分清楚是誰該面對的問題

孩子忘記帶物品到學校,讀書不用功等狀況,家長們很容易延攬成為自己的責任,孩子也順理成章認為:「都是媽媽(或爸爸)沒提醒我,我才會忘記。」但問題是,這些事情並不是父母的責任,孩子久而久之變得無法自立,習慣由父母代替他負責所有事情。這點因為個人生性健忘,我家小童已經極早學會自立(就在他誤以為他心愛的媽咪會幫他把隔日書包內容物品都整理好,結果到校開天窗數次之後),現在還會自主提醒我週幾要穿運動服,睡前自己會整理書包。從我自身的經驗發現,真的要相信孩子絕對有自立的能力,孩子能否自立和負責和年紀無關。

 

自有孩子以來,思考如何擁有融洽的親子關係一直是努力的目標,也曾經想過要認真執行戒吼媽一書的計畫,但是,讀完該書之後,反而沒有像這本翻譯書來得有效(老實說,本來還不太看好翻譯書)。應該說,本書作者用很精簡的文字點出一些很重要的概念問題,日常生活中馬上就可以運用(也不會有難度問題:如,需要有其他幫手幫忙照顧小孩)。

以下摘錄兩點比戒吼媽一書更有用的金句,至少在這段期間我快要發火之際,想到這些金句,竟然可以變得慈祥,母子關係融洽。更奇妙的是,也不太會發火了。

只要孩子好好活著,就值得父母謝天謝地了(頁160)。

尊重(respect)這個字的原意是「檢視」,重新提醒自己忘記的事,例如「沒有人能取代這孩子」、「雖然這孩子現在天天跟我在一起,但總有一天我們一定會分開」等等。這樣一來就能天天提醒自己,珍惜分開之前的每一天,跟孩子好好相處,打從心底尊重孩子(頁208)。

後記

「教養孩子不是一件全然愉悅的事,甚至可以說辛苦的成分比較高。尤其剛開始陪伴孩子的時候很不順利,和想像中差很多。」(頁39)對於這句話真是再同意也不過。在成為家長的路途上,我們或許都不完美,但值得高興的是,如果願意努力了解自己的孩子,面對自己的過去,練習自己還沒學會的事情,讓自己和孩子都能慢慢往「加分」的未來邁進。

上次與家中小童的兩人旅行其實已經多次意識到孩子的成長。仔細想想,不只生命是以倒數計時的方式進行著,能和孩子親密相處的時刻也是,能夠一起相處的每個瞬間,都是一種幸福。

好書推薦下次再見~

書籍資訊

書名:不教養的勇氣:阿德勒教你,接受孩子最真實的樣子,協助孩子自力解決人生課題

作者: 岸見一郎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6/12/27

上 / 下一篇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